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管理 >> 正文

桂林理工大学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7日 08:48   发布人:   来源:   浏览次数: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

(三)教材建设

(四)实践教学

(五)创新创业教育

(六)教学改革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二)教学相关制度修订情况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四)教育认证与评估工作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

(二)就业情况

(三)转专业情况

(四)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六、特色发展

(一)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三)完善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附录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个案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个案分析


 

桂林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管理为主的高校。学校源于1956年原国家重工业部在广西组建的桂林地质学校,历经五改归属、十易校名的发展历程,其中,1978年更名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桂林工学院,2009年正式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厚德笃学、惟实励新校训,传承和弘扬艰苦创业、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桂工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围绕服务自然资源行业和工业高质量发展凸显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学校现有桂林屏风、桂林雁山、南宁安吉、南宁空港四个校区,校园总面积3300余亩。现有二级教学单位21个,设有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和农学等8大学科门类现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现在本科专业78,各类全日制在校生4.6万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3300余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国家级高层次专家、人才40余人次;广西八桂学者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90余人次。

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有7个学科领域、5个本科专业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69门;1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2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共获得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8项,获得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30项。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近届获奖54项;获得国家级四新项目5项。近年来,承担省级教育科研、教学改革项目300多项。教师主编、出版教材250多本。

学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受到社会高度认可。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2009年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获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表彰。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入选第一批国创导师工作站,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获评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称号;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第六届到第十四届总分连续九届位居广西高校第一,在数学建模、英语竞赛、地质技能、结构设计、电子设计、广告设计等各类竞赛中成绩卓著,获全国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2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680余项。

学校先后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与50余所高校签订了留学生交换、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协议,共派出到国外访学、留学的学生2000多名,累计接收各类留学生6600余名。

如今,学校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自治区文明校园、绿色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区高校党建工作示范校、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依法治校示范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等,一批党支部获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立足新时代,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锐意进取、担当实干,为早日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理工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数据统计截至2024119日)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适应行业与地方需求、品德优良、基础扎实、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广西、服务行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服务自然资源行业和工业高质量发展。

办学类型定位: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理工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努力办好继续教育,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

学科发展定位:以工学为主,构建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78个,其中工学专业42个占53.85%、管理学专业12个占15.38%、艺术学专业9个占11.54%、理学专业8个占10.26%、文学专业5个占6.41%、法学专业1个占1.28%、经济学专业1个占1.28%见图1

1 各学科专业占比情况(%

(三)在校生规模

2023-2024学年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为46652人,本科在校生28606人。本科生数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1.32%。各类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1所示。

1 各类学生人数一览表

学生类型

数量

普通本科生数

28606

其中: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学生数

210

普通高职(含专科)生数

11110

硕士研究生数

全日制

6201

非全日制

234

博士

研究生数全日制

266

留学生数

总数

158

其中:本科生数

学历教育

150

硕士研究生数

学历教育

7

博士研究生数

学历教育

1

普通预科生数

311

夜大(业余)学生数

1221

函授学生数

30975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4年,学校计划招生6525人,实际录取考生6525人,实际报到6320人。实际录取率为100%,实际报到率为96.86%。自主招生965人,招收本省学生4440人。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招生,按照8个大类和44个专业进行招生,8个大类涵盖28个专业,占全校78个专业的35.9%

生源情况详见表2

 

2 生源情况

省份

批次

招生类型

录取数(人)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数(分)

上海市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9

403

425.56

云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41

505

525.63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46

420

505.91

文科

16

480

532.06

内蒙古自治区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12

471

519.58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44

360

439.52

文科

6

381

439.5

北京市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4

434

496.75

吉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4

369

460.75

物理

12

345

507.83

四川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22

539

559.68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87

459

530.76

文科

17

457

523.29

天津市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17

475

535.35

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16

371

420.25

文科

4

419

476.5

安徽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24

462

508.25

物理

149

465

534.25

山东省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92

444

511.03

山西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12

506

513.92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40

418

486.65

文科

12

446

491.92

第二批次招生B

理科

4

418

485.59

广东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0

428

509.5

物理

64

442

527.33

广西壮族自治区

本科批招生

物理

390

371

499.2

历史

40

400

481.22

历史

294

400

490.7

物理

3462

371

499.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37

262

367.89

文科

4

304

381

理科

2

410

421.17

理科

6

370

431.25

文科

2

377

403

江苏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21

478

521.29

物理

54

462

530.89

江西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7

463

528.29

物理

75

448

533.16

河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9

449

538.22

物理

48

448

534.29

河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129

511

544.98

第二批次招生A

文科

21

428

496.86

浙江省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64

492

557.91

海南省

本科批招生

不分文理

35

483

558.91

湖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7

432

509.65

物理

48

437

530.42

湖南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25

438

506.72

物理

91

422

510.65

甘肃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9

421

489.33

物理

46

370

507.91

福建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7

431

485.71

物理

68

449

543.75

贵州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3

442

514.54

物理

62

380

518.37

辽宁省

本科批招生

物理

24

368

505.38

重庆市

本科批招生

历史

10

428

505.5

物理

33

427

527.33

陕西省

第二批次招生A

理科

70

372

466.93

文科

9

397

460.78

青海省

第一批次招生

理科

15

343

381.13

文科

5

411

420.6

黑龙江省

本科批招生

历史

6

410

481.83

物理

45

360

457.98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7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96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8.76%;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167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4.64%,“双师型”教师208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0.51%

全校整体生师比21.7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表3

 

3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数量

比例(%

总计

1979

/

职称

正高级

332

16.78

其中教授

286

14.45

副高级

633

31.99

其中副教授

485

24.51

中级

804

40.63

其中讲师

569

28.75

初级

23

1.16

其中助教

5

0.25

未评级

187

9.45

最高学位

博士

777

39.26

硕士

898

45.38

学士

268

13.54

无学位

36

1.82

年龄

35岁及以下

489

24.71

36-45

891

45.02

46-55

471

23.8

56岁及以上

128

6.47

近两学年教师职称、学位、年龄情况见图2、图3、图4



 

2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学位情况(%

 



 

3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

 

 

 

 

 

 



 

4 近两学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学校有国家级人才(国家百千万、国家特聘专家、国家优青等)50余人次省部级人才(广西杰出人才、广西人才小高地、八桂学者、八桂青年拔尖人才等)120余人次,省级教学名师5人、自治区优秀教师8人、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模范教师6人。现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811门,占总课程门数的65.64%;课程门次数为3638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47.30%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11门,占总课程门数的25.77%;课程门次数为1057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13.74%。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619门,占总课程门数的22.44%;课程门次数为936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12.17%。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414门,占总课程门数的51.25%;课程门次数为2796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36.35%。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179门,占总课程门数的42.73%;课程门次数为2281门次,占开课总门次的29.66%。详见图5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307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323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95.05%。详见图6

 

本学年主讲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授190人,占授课教授总人数比例的61.09%。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本科专业核心课程755门,占所开设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为69.46%

 

5 各职称类别教师承担课程门数占比(%

6  近两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23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4514.51万元,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1092.07万元,本科实习经费支出为995.18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695.97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381.76元,生均实习经费为347.89元。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详见图7



 

7 近两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生均实验经费、生均实习经费(元)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根据2024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185.32万㎡ ,学校总建筑面积为188.95万㎡ 。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580170.15 ㎡ ,其中教室面积135514.39 ㎡ (含智慧教室面积22408.02 ㎡ ),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227629.25 ㎡ 。拥有体育馆面积44383 ㎡ 。拥有运动场面积122620.56 ㎡。

按全日制在校生46652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为39.72(㎡/生),生均建筑面积40.5(㎡/生),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12.44(㎡/生),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4.88(㎡/生),生均体育馆面积0.95(㎡/生),生均运动场面积2.63(㎡/生)。详见表4

4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1853150.46

39.72

建筑面积

1889494.94

40.5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580170.15

12.44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227629.25

4.88

体育馆面积

44383

0.95

运动场面积

122620.56

2.63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9.816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82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624.02万元,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87%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41335台(套),合计总值8.176亿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1188台(套),总值46589.21万元,按本科在校生28606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28582.26元。

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7个。

3.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截至20249月,学校拥有图书馆4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72749.96㎡,阅览室座位数7601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45.45万册,当年新增112319册,生均纸质图书45.59册;拥有电子期刊128.47万册,学位论文868.92万册,音视频50480小时。2023年图书流通量达到8.63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456.21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533.37万篇次。

4.信息资源及应用

学校已建成公共智慧教室217间,通过智慧管控一体化平台,可一键上下课,开启教学设备和环境设备,实现教学环境中相关设备的智能调节控制;均安装录播系统,可实现教室的可视化、远程化、智能化运维管理,满足各类课程的多功能录播、智慧课堂授课、学习教学研讨、远程教学互动等多种用途;构建智慧督导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实现线上巡课评课全覆盖。

学校现有“学堂云”“智慧树”和超星等智慧教学一体化平台,现有17门课程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2门慕课上线国际慕课平台。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我校现有2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专业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学年,学校大力加强专业建设,一是开展微专业建设,立项建设大数据智绘与仿真碳中和技术、旅游智慧化技术应用等4个微专业,完成招生工作;二是对标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开展应用化学专业、应用物理学专业等4个理科专业校内专业认证考查工作;三是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申报推荐地质学、化学地理科学参加2023年自治区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申报;四是对全校69个专业进行专业分级建设三年结题考核工作。

2024级本科培养方案中,各学科培养方案学分统计如下表5所示。

 

5 全校各学科2024级培养方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学分统计表

学科

必修课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学科

必修课学分比例(%

选修课学分比例(%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工学

84.88

13.28

29.51

理学

87.05

12.95

29.64

经济学

86.5

13.5

25.92

管理学

84.41

13.39

26.18

法学

86.5

13.5

25.92

艺术学

84.16

14.03

34.44

文学

85.47

14.53

27.16





(二)课程建设

本学年,学校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课程立项工作,立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82项、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89项、“四新”建设项目17项、思政课“壮美广西”系列“示范课堂”建设项目9项、虚拟教研室建设项目11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课建设项目18项、教学综合改革建设项目92项、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35项、国际化教育项目10项、专业思政项目18项、美育教育精品项目20应用研究型课程60余门。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借助学堂在线、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等开放共享平台,建设以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为支撑的慕课、SPOC,建有MOOC课程21门,SPOC课程124门,有效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目前,学校共有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地球科学概论》入选“最美慕课—首届中国大学慕课精彩100”课程;“分析化学”“贸易实务英语”等2门入选学堂在线平台第二批“出海”印尼在线课程清单《分析化学》上线首批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

推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实施“课程思政结对工程”,思政课教师参与教学单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合作备课、合作制作课程资源,构建运行有效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开展课程思政项目立项,获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8门,完成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结题97项,拟认定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0门。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课程,认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堂17个,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本学年,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2678门、7393门次。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详见表6

6  近两学年班额统计情况

班额

学年

公共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课(%

30人及以下

本学年

4.94

35.34

17.67

上学年

2.20

37.36

16.60

31-60

本学年

42.68

10.53

32.54

上学年

41.60

18.87

37.59

61-90

本学年

15.55

9.40

27.70

上学年

23.65

12.08

25.70

90人以上

本学年

36.83

44.74

22.09

上学年

32.55

31.70

20.10

(三)教材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工作,一是开展优秀教材立项,立项建设校级规划教材30项,出版教材14部(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资助教材出版9;二是加强校级本科优秀教材评选,其中4部教材认定为特等奖、5部教材为一等奖、10部教材为二等奖;三是加强培训,组织相关教师参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使用等培训3;四是强化教材选用检查,坚持100%首选必选马工程重点教材,未发现教材选用负面问题。

(四)实践教学

1.教学

本学年,学校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一是积极参加教育部校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组织20余项项目完成申报;二是加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成为会员单位,并参与广西冶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绿色建筑产教融合共同体、桂林市文化旅游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工作;三是协同校外实习基地联合申报广西第四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单位。

加强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校友邦”云平台,实现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利用“全国大学生实习公共服务平台”上报实习数据等。设置多学科、跨专业学生共同参与的创新(研究)型、设计型、综合型实践项目,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765 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306门。

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强化实践选题与“双导师”指导,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和答辩,鼓励校企“双导师”指导,2024届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比例达70%以上。加强指导过程的管理,开展毕业实习环节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环节检查,对2024届的毕业论文进行100%学术不端检测。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校内质量抽检,对20242104份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校内交叉评价。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本学年,学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与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新增校外实习基地14个,现共有校内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649个,本学年接纳学生15280人次。

(五)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5005万元,拥有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7人,就业指导专职教师7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导师205人。建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1个,众创空间1个。立项建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2个(其中创新95个,创业17个),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70个(其中创新242个,创业28个)。

大力实施“金导师、金课、金种子、金雁、金窝、金领”2.0计划,强化思创、专创、科创、赛创四向融合,构建四级递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AI赋能教学创新工作坊师资培训班10余期选派100余名教师参加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立项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48项。强化学生科创素养教育,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公开课、“金种子”训练营等创新创业教育活动50场,覆盖学生2万余人次

创新创业成果丰硕,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铜奖7项,自治区金奖18项、银奖55项、铜奖58项;学校获区赛高教主赛道“优秀组织奖”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优秀组织奖”,90名教师被评为区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承办第十一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金奖数、总积分“双第一”的成绩斩获区赛“挑战杯”“优秀组织奖”,并在全国决赛中获得16铜,取得该赛事参赛以来最好成绩。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终审决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再次刷新历史最好成绩;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学校获得全国铜奖8项、广西金奖16项,同时荣获高教主赛道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优秀组织奖”、亚军和最佳创意奖,成绩保持全区高校前列。

(六)教学改革

学校高度重视教研教改工作,注重发挥教学成果对教学工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本学年我校教师主持建设的省部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106项,建设经费达131.5万元。我校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16项(见表7)。

7 我校教师主持省级及以上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情况

项目类型

国家级(教育部)

项目数

省部级

项目数

总数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0

3

3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1

0

1

线下一流课程

2

0

2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0

3

3

新农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0

1

1

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0

2

2

其他项目(虚拟教研室)

0

3

3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包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的项目)

1

0

1

合计

4

12

16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坚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校长主抓、院长落实、全员参与的本科教育良好氛围。

坚持校领导班子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制度,本年度,学校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研究本科教学工作16次,涉及本科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等事项33项,并把本科教学工作纳入学校第三届党委第次全体会议重要研究内容,及时协调解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落实校领导听课制度,校领导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带队深入课堂一线开展听课检查,每学期期中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充分了解学校本科教学运行情况、教学环境状况、教学资源利用等,及时发现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年度累计听课89次。

(二)教学相关制度修订情况

确保学校教学管理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有据可查学校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本学年学校修订的教学管理制度文件如表8所示。

8  2023-2024学年学校制修订的制度文件

序号

文件名

文号

1

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方案

桂理工教〔20238

2

桂林理工大学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

桂理工教〔20241

3

桂林理工大学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办法(试行)

桂理工教〔20242

4

桂林理工大学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管理办法(试行)

桂理工教〔20243

5

桂林理工大学本科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桂理工教〔20244

6

桂林理工大学本科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桂理工教〔20245

7

桂林理工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桂理工教〔20246

8

桂林理工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桂理工教〔20247

9

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桂理工教〔20248

10

桂林理工大学教学奖励办法

桂理工教〔202410

11

桂林理工大学本科课程“优课优酬”实施方案(试行)

桂理工教〔202411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检查与评价。加强督导专家队伍建设,开展2024年校级本科教学督导换届工作,聘任专兼职督导员14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督导112人,占比为75.68%

开展开学初教学检查,校领导带队协调解决相关教学问题29个。组织校级督导对拟评职称的、学生评教成绩后10%和新进教师进行重点听课督查,共听课1000余节次,课程覆盖率为20.71%;被听课教师790人,教师覆盖率为28.12%。领导干部共听课426次,课程评价平均得分95.38分;学生共评教317911次,学生评价平均得分93.13分。

(四)教育认证与评估工作

持续推进专业评估与认证,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入校考查并通过复评;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4个专业获得专家入校考查,自动化、网络工程、软件工程、通信工程认证申请通过。截止到目前,全校共有1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2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见表9)。组织机械电子及其自动化、物流管理等18个专业参加广西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其中获五星专业4个,四星专业8个,三星专业6个。

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根据评估专家的意见,对标对表开展整改工作,确保整改工作按计划高质量完成。构建校内本科专业评估与分析系统,对全校有一届毕业生的65个专业进行评估、分析与反馈,帮助各专业查找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9  桂林理工大学专业认证(评估)通过情况统计

专业名称

认证部门

通过时间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23

冶金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23

生物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23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2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20

环境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20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19

测绘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19

勘查技术与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19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19

资源勘查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18

土木工程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2017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住建部

2018

城乡规划

住建部

2019

旅游管理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Themis基金会

2021

酒店管理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Themis基金会

2021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情况

2024年共有本科毕业生7482人,实际毕业人数7217人,毕业率为96.46%获得学位人数7166人,学位授予率为99.29%按实际毕业人数计

(二)就业情况

截至20248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去向落实率达90.34%。毕业生最主要的毕业去向是企业,占73.67%。升学978人,占13.55%,其中出国(境)留学49人,占0.75%。毕业生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广西(占46.19%)、广东(28.89%)两地,就业单位性质主要是民营企业(71.45%)、国有企业(17.66%其他(10.89%)。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21.50%)、建筑业(15.84%)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4.51%其它行业(48.15%

(三)转专业情况

本学年,转专业学生280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0.98%

(四)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2023年对在校生学习与成长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对所学专业满意的比例为94.97%,对教师工作态度和教书育人情况满意的比例为98.18%,对自我成长满意的比例为92.91%,对自己学业满意的比例为88.51%

根据第三方调研,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给予了较高的认可,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7%,在毕业生个人素质、知识水平等方面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六、特色发展

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面覆盖的育人体系。

(一)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一是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要求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程,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要求,确保思政课学时学分和实践学时均符合国家要求,推动思政课、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四类课程的协同育人。

二是修订各类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明确要求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劳模精神、吃苦耐劳等思政元素,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等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三是加强教材编写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要求教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全面、准确、系统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充分发挥教材的铸魂育人功能。

四是实施“课程思政结对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二级学院合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联合备课、制作课程资源,构建起运行有效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推进“一院一策”,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一是深入开展包括专题讲座、公开示范课、教学经验交流、集体备课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开展教学研讨,本学年累计开展各级各类线上线下培训活动56场次,参与教师约1200人次。

二是加强课程思政优秀教师与团队建设,开展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和课程思政说课比赛,本年度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30份,说课比赛获奖教师25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4名。

三是打造具有标杆示范作用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80项,认定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0门。截至目前,获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6门、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名师16人,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6个;获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3个,其中,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微视频在“智慧树”平台上被87所高校1.38万人选学,4.83万人次互动。《分析化学》课程在“学堂在线”平台有3.26万人报名学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学校加入“八桂高校课程思政联盟”,被聘为“八桂高校课程思政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制定了课程思政教改专项的选题指南、申报条件、注意事项等有关要求,并有计划、有组织、分类别、依程序、按制度做好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预警提醒等工作。邀请校内外专家对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成果进行评审、指导,对申报材料严格把关。本学年课程思政类校级教改项目立项16项,课程思政类自治区级教改项目立项9项;校级思政类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项。

(三)完善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

落实《桂林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修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教师的育人举措与成效。建立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评教、领导评教“四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制度,每学期组织学生、督导、领导、同行对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检查,对课程思政“进大纲、进教案、进课堂”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问题1传统专业升级改造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行业转型升级速度快,人工智能化程度强,现有专业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市场要求课程体系不够优化,数字化素养培养欠缺,存在更新不及时、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需求。

整改措施:

一是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强工、理、管、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开设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新型本科专业。

二是对接产业行业需求,重设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调研,分析传统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明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综合考量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学校办学定位、专业办学特色之间的吻合程度。

三是对接职业需求,重塑课程体系。专业知识为经线以涵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大数、云制造、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为纬线,构建学科交叉融合、梯次进的课程体系。

是打破院系壁垒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利用院内、校内、企业三类资源院内组建以课程组为位的教师团队校内组建学科、跨学院、校企联合课程团队,促进学科交叉、知识融合、项目创新。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同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通过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提供技术诊断、破解技术难题等服务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协同育人

问题2:课程建设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与评价机制体制不够完善,“产出导向”和“学生中心”的原则贯彻不够彻底课程育人效果不够凸显;课程建设整体水平不高,一流课程获得门数偏少,示范效应不够凸显。

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课程管理与考核。建设课程中心,推进课程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开展课程质量评价,实施优课优酬,鼓励金课淘汰水课;开展课程教考质量提升,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全面改革,试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增加课程挑战度。

二是分类推进课程专项建设。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项建设,提高育人成效;开展“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项建设,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依托纵/横向课题,开展“应用研究型课程+科学前沿型课程”专项建设;推进数字技术与课程建设精准融合,开展“课程+教师”数字改造专项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与数字化转型。

三是加强课程的示范引领。加大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的立项,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深化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凸显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附录

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61.32%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1)全校整体情况

附表1 全校教师数量及结构统计表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1979

/

1004

/

职称

正高级

332

16.78

207

20.62

其中教授

286

14.45

66

6.57

副高级

633

31.99

398

39.64

其中副教授

485

24.51

118

11.75

中级

804

40.63

360

35.86

其中讲师

569

28.75

159

15.84

初级

23

1.16

5

0.50

其中助教

5

0.25

1

0.10

未评级

187

9.45

34

3.39

最高学位

博士

777

39.26

217

21.61

硕士

898

45.38

413

41.14

学士

268

13.54

355

35.36

无学位

36

1.82

19

1.89

年龄

35岁及以下

489

24.71

181

18.03

36-45

891

45.02

507

50.50

46-55

471

23.80

233

23.21

56岁及以上

128

6.47

83

8.27

 

 

 

 

 

 

 

2)分专业情况

附表2 分专业专任教师数量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教师数量

生师比

080410T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12

12.58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3

9.62

081201

测绘工程

21

23.71

130504

产品设计

13

18.38

082802

城乡规划

18

12.11

050304

传播学

5

51.00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11

34.82

070902

地球化学

18

10.28

081404T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17

20.12

081401

地质工程

13

24.08

120801

电子商务

12

37.08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4

25.43

130310

动画

14

19.07

120104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5

22.20

082803

风景园林

24

16.88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0

16.50

08040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3

13.65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3

15.52

120103

工程管理

12

25.75

120201K

工商管理

20

14.50

130507

工艺美术

13

14.77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6

22.13

050303

广告学

6

65.5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4

38.79

120402

行政管理

14

27.21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8

14.00

082502

环境工程

40

12.05

130503

环境设计

18

16.50

120203K

会计学

13

43.77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3

76.00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4

17.57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9

18.0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3

28.77

082801

建筑学

20

6.70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11

18.45

120902

酒店管理

16

7.06

081402

勘查技术与工程

18

22.61

120901K

旅游管理

29

14.72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22

13.09

080717T

人工智能

9

37.22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9

29.22

050207

日语

12

22.50

080902

软件工程

10

34.30

030302

社会工作

9

21.33

083001

生物工程

16

21.25

120202

市场营销

11

21.09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0

--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12

5.50

0811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7

20.59

080703

通信工程

6

57.17

081001

土木工程

75

20.91

080903

网络工程

9

27.33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23

13.43

080905

物联网工程

13

18.92

120601

物流管理

5

45.8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5

24.13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14

27.50

080404

冶金工程

16

16.13

050201

英语

26

31.35

070302

应用化学

22

15.55

071202

应用统计学

19

19.53

070202

应用物理学

25

14.00

081008T

智能建造

9

21.78

130513TK

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

10

14.90

081403K

资源勘查工程

45

8.67

080801

自动化

27

13.74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13

14.92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4

6.75

120204

财务管理

17

18.88

081205T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15

28.20

120105

工程造价

23

13.83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21

15.90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27

23.11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0

29.60

081010T

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

6

74.83

130511T

新媒体艺术

11

26.45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21

32.90

081303T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23

17.09

 

 

 

附表3 分专业专任教师职称、学历结构

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

专任

教师

总数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教授

副教授

中级及以下

博士

硕士

学士及以下

数量

授课教授比例(%

080410T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12

2

50.00

1

7

8

4

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3

3

100.00

3

3

13

0

0

081201

测绘工程

21

7

100.00

9

5

14

5

2

130504

产品设计

13

2

50.00

5

5

2

11

0

082802

城乡规划

18

3

100.00

4

8

3

13

2

050304

传播学

5

0

--

1

4

0

5

0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11

5

100.00

4

2

8

3

0

070902

地球化学

18

3

100.00

10

1

18

0

0

081404T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17

6

100.00

7

3

14

3

0

081401

地质工程

13

1

100.00

7

2

11

2

0

120801

电子商务

12

5

80.00

3

4

6

6

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4

6

100.00

4

4

9

5

0

130310

动画

14

1

100.00

6

7

2

11

1

120104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5

2

100.00

1

2

2

3

0

082803

风景园林

24

2

100.00

8

12

9

14

1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0

1

100.00

4

5

2

6

2

08040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3

12

100.00

3

4

22

1

0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3

9

100.00

13

8

30

3

0

120103

工程管理

12

1

100.00

2

6

4

8

0

120201K

工商管理

20

3

100.00

2

10

8

10

2

130507

工艺美术

13

2

50.00

4

7

1

12

0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16

3

100.00

5

5

13

3

0

050303

广告学

6

1

100.00

1

4

0

5

1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4

2

100.00

4

8

11

3

0

120402

行政管理

14

5

100.00

5

4

9

5

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8

12

100.00

10

8

33

3

2

082502

环境工程

40

15

100.00

13

6

38

2

0

130503

环境设计

18

4

100.00

4

10

4

12

2

120203K

会计学

13

2

100.00

6

5

4

7

2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3

0

--

2

0

2

1

0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4

2

100.00

3

8

7

3

4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9

5

100.00

6

10

15

9

5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3

2

100.00

3

6

3

9

1

082801

建筑学

20

1

100.00

6

9

4

13

3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11

2

100.00

8

0

10

1

0

120902

酒店管理

16

2

100.00

6

8

7

8

1

081402

勘查技术与工程

18

5

100.00

9

3

17

1

0

120901K

旅游管理

29

8

100.00

15

5

16

12

1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22

9

100.00

4

4

20

0

2

080717T

人工智能

9

3

100.00

1

3

4

4

1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9

3

100.00

3

3

4

4

1

050207

日语

12

1

100.00

3

8

5

6

1

080902

软件工程

10

1

100.00

4

4

4

6

0

030302

社会工作

9

0

--

5

4

4

5

0

083001

生物工程

16

5

100.00

2

5

9

6

1

120202

市场营销

11

2

100.00

5

4

3

6

2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0

0

--

0

0

0

0

0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12

1

100.00

6

5

3

7

2

0811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17

3

100.00

7

5

13

4

0

080703

通信工程

6

0

--

2

4

3

3

0

081001

土木工程

75

17

100.00

20

26

48

25

2

080903

网络工程

9

2

100.00

2

4

3

6

0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23

8

88.00

2

6

20

3

0

080905

物联网工程

13

2

100.00

3

5

6

7

0

120601

物流管理

5

0

--

4

1

3

2

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15

7

100.00

7

1

13

2

0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14

2

100.00

5

7

11

3

0

080404

冶金工程

16

3

100.00

4

5

14

1

1

050201

英语

26

4

75.00

7

15

6

19

1

070302

应用化学

22

8

100.00

5

6

18

4

0

071202

应用统计学

19

4

100.00

4

10

11

8

0

070202

应用物理学

25

7

100.00

4

8

17

3

5

081008T

智能建造

9

2

100.00

2

4

7

2

0

130513TK

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

10

0

--

1

9

1

9

0

081403K

资源勘查工程

45

11

100.00

16

10

38

6

1

080801

自动化

27

3

100.00

9

12

11

13

3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13

2

100.00

4

6

10

1

2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4

0

--

0

4

1

2

1

120204

财务管理

17

0

--

1

15

0

10

7

081205T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15

0

--

1

11

1

12

2

120105

工程造价

23

0

--

5

15

1

10

12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21

1

100.00

4

16

1

16

4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27

1

100.00

5

18

0

12

15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0

0

--

4

16

1

13

6

081010T

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

6

1

100.00

0

5

1

5

0

130511T

新媒体艺术

11

1

100.00

3

7

1

5

5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21

0

--

4

15

1

11

9

081303T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23

3

100.00

7

13

1

15

7

 

 

 

 

 

 

 

 

3.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附表4  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本科专业总数

在招专业

当年专业名单

当年停招专业名单

78

69

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数字媒体艺术,智能建造,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汉语国际教育,财务管理,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工程造价,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新媒体艺术,智能制造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传播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建筑学,社会工作,物流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工程造价

 

4. 全校整体生师比21.7,各专业生师比参见附表2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18232.29

 

  1.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9624.02

    7. 生均图书(册)45.59

     

    8. 电子图书1612792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12.44,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1.77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2695.97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万元)10417.07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元)381.76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元)347.89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12759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5

    附表5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及实践场地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实践学分

实践场地

集中性实践环节

实验教学

课外科技活动

实践环节占比

专业实验室数量

实习实训基地

数量

当年接收学生数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33.0

9.25

0.0

25.92

3

9

470

030302

社会工作

34.0

8.25

0.0

25.92

0

12

48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32.0

3.0

0.0

21.88

0

0

0

050201

英语

32.0

4.75

0.0

22.55

1

12

335

050207

日语

32.0

4.25

0.0

22.24

1

13

245

050303

广告学

32.0

24.25

0.0

34.51

0

5

18

050304

传播学

32.0

24.25

0.0

34.51

0

6

235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0.0

13.75

0.0

25.29

3

10

120

070202

应用物理学

32.0

17.25

0.0

28.47

3

8

18

070302

应用化学

37.0

18.25

0.0

31.94

6

18

120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36.0

15.13

0.0

29.55

7

6

148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34.0

25.1

0.0

34.16

5

15

351

070902

地球化学

33.0

19.13

0.0

30.13

10

5

156

071202

应用统计学

33.0

14.0

0.0

27.17

2

22

455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4.5

13.44

0.0

27.71

18

10

260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36.0

13.63

0.0

28.69

17

4

299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34.0

23.0

0.0

32.95

2

6

148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28.5

19.06

0.0

26.95

15

2

19

080404

冶金工程

27.0

17.0

0.0

25.43

9

19

76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28.0

16.5

0.0

25.72

14

17

61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27.0

19.5

0.0

26.88

16

34

403

08040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6.0

19.25

0.0

26.16

12

24

349

080410T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23.0

25.13

0.0

27.82

7

13

147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34.0

15.0

0.0

28.32

6

25

0

080703

通信工程

34.0

13.0

0.0

27.17

3

32

0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34.0

13.75

0.0

27.6

5

4

0

080717T

人工智能

34.0

18.13

0.0

30.13

1

0

0

080801

自动化

34.0

16.88

0.0

29.41

14

7

155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33.0

17.75

0.0

29.34

11

1

156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4.0

18.25

0.0

30.2

4

30

90

080902

软件工程

33.0

19.0

0.0

30.06

1

26

20

080903

网络工程

34.0

19.38

0.0

30.86

4

24

20

080905

物联网工程

34.0

18.5

0.0

30.35

3

23

100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34.0

32.0

0.0

38.15

0

9

940

081001

土木工程

34.0

10.25

0.0

25.14

21

56

106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4.0

14.75

0.0

28.18

14

7

220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30.0

30.0

0.0

34.68

0

8

17

081008T

智能建造

34.0

14.75

0.0

28.18

13

2

0

081010T

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

32.0

21.5

0.0

30.92

1

4

0

0811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36.0

12.5

0.0

28.04

10

8

487

081201

测绘工程

35.0

27.0

0.0

35.84

6

18

533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34.0

20.35

0.0

31.42

5

13

121

081205T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42.0

18.6

0.0

35.03

0

6

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33.0

15.5

0.0

28.03

7

6

354

081303T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35.0

13.0

0.0

27.75

2

1

20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34.0

14.5

0.0

28.03

8

10

162

081401

地质工程

34.0

15.0

0.0

28.32

12

14

155

081402

勘查技术与工程

35.0

19.01

0.0

31.22

13

15

100

081403K

资源勘查工程

36.0

19.5

0.0

32.08

14

19

474

081404T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33.0

17.13

0.0

28.98

13

5

628

082502

环境工程

33.25

17.75

0.0

29.48

18

27

813

082801

建筑学

38.0

29.0

0.0

31.46

3

13

28

082802

城乡规划

44.0

14.88

0.0

27.64

1

17

56

082803

风景园林

29.0

28.5

0.0

33.24

6

6

319

083001

生物工程

32.0

19.38

0.0

29.7

6

8

433

120103

工程管理

34.0

10.38

0.0

25.65

12

4

0

120104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32.0

10.25

0.0

25.92

6

2

224

120105

工程造价

43.0

26.5

0.0

38.61

0

0

0

120201K

工商管理

32.0

8.75

0.0

25.0

0

3

0

120202

市场营销

32.0

8.25

0.0

24.69

4

0

0

120203K

会计学

32.0

7.75

0.0

24.39

3

11

13

120204

财务管理

29.0

19.0

0.0

29.45

0

0

0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33.0

11.5

0.0

27.3

3

9

16

120402

行政管理

32.0

7.75

0.0

24.39

1

4

78

120601

物流管理

32.0

8.75

0.0

25.0

3

2

0

120801

电子商务

32.0

22.63

0.0

33.52

6

10

43

120901K

旅游管理

33.0

8.0

0.0

25.15

7

9

69

120902

酒店管理

28.0

10.25

0.0

23.47

7

15

53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33.0

9.25

0.0

25.92

0

1

5

130310

动画

30.0

18.5

0.0

29.75

1

23

1861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35.0

16.6

0.0

29.49

0

17

315

130503

环境设计

29.0

22.25

0.0

31.44

1

24

151

130504

产品设计

32.5

39.05

0.0

42.34

3

21

647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27.0

23.5

0.0

30.98

0

20

331

130507

工艺美术

32.0

13.5

0.0

27.91

4

18

55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32.0

23.5

0.0

34.05

0

1

50

130511T

新媒体艺术

30.0

32.0

0.0

38.04

0

3

240

130513TK

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

34.0

27.63

0.0

37.81

2

3

141

全校校均

/

32.90

17.50

0.00

29.44

1.97

6

160

 

 

 

1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按学科门类统计参见表5

 

附表6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时、学分情况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时数

学分数

总数

其中

其中

总数

其中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理论教学占比(%

实验教学占比(%

必修课占比(%

选修课占比(%

130513TK

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

2612.00

86.52

13.48

62.25

16.92

163.00

86.50

13.50

130511T

新媒体艺术

2032.00

82.68

17.32

51.18

25.20

163.00

68.10

13.50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2608.00

86.50

13.50

65.95

14.42

163.00

86.50

13.50

130507

工艺美术

2608.00

86.50

13.50

72.09

8.28

163.00

86.50

13.50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2640.00

86.67

13.33

68.18

15.45

163.00

86.50

13.50

130504

产品设计

2704.00

85.21

14.79

57.66

23.11

169.00

85.21

14.79

130503

环境设计

2624.00

86.59

13.41

68.14

14.18

163.00

86.50

13.5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2800.00

84.00

16.00

70.50

9.50

175.00

84.00

16.00

130310

动画

2624.00

86.59

13.41

69.82

11.89

163.00

86.50

13.50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2612.00

86.52

13.48

72.28

5.67

163.00

66.26

13.50

120902

酒店管理

2612.00

86.52

13.48

76.57

6.28

163.00

86.50

13.50

120901K

旅游管理

2612.00

86.52

13.48

74.89

4.90

163.00

86.50

13.50

120801

电子商务

2612.00

86.52

13.48

66.54

13.86

163.00

86.50

13.50

120601

物流管理

2612.00

86.52

13.48

75.04

5.36

163.00

86.50

13.50

120402

行政管理

2612.00

86.52

13.48

75.65

4.75

163.00

86.50

13.50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2612.00

86.52

13.48

72.74

7.04

163.00

86.50

13.50

120204

财务管理

2596.00

87.67

12.33

70.42

11.71

163.00

81.60

12.27

120203K

会计学

2612.00

86.52

13.48

75.65

4.75

163.00

86.50

13.50

120202

市场营销

2612.00

86.52

13.48

75.34

5.05

163.00

86.50

13.50

120201K

工商管理

2612.00

86.52

13.48

75.04

5.36

163.00

86.50

13.50

120105

工程造价

2880.00

85.00

15.00

59.72

16.39

180.00

61.11

15.00

120104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2612.00

86.52

13.48

74.12

6.28

163.00

86.50

13.50

120103

工程管理

2780.00

87.34

12.66

74.17

6.26

173.00

87.28

12.72

083001

生物工程

2980.00

87.65

12.35

66.17

16.64

173.00

87.28

12.72

082803

风景园林

2788.00

84.51

15.49

66.57

16.79

173.00

84.39

15.61

082802

城乡规划

3412.00

86.87

13.13

72.39

6.98

213.00

86.85

13.15

082801

建筑学

3412.00

84.53

15.47

68.58

13.60

213.00

84.51

15.49

082502

环境工程

2804.00

77.75

22.25

68.54

12.48

173.00

77.75

22.25

081404T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2824.00

83.85

16.15

69.05

12.25

173.00

83.82

16.18

081403K

资源勘查工程

2852.00

91.58

8.42

64.94

14.87

173.00

90.17

9.83

081402

勘查技术与工程

2788.00

87.37

12.63

68.44

11.48

173.00

87.28

12.72

081401

地质工程

2812.00

87.48

12.52

69.99

10.67

173.00

87.28

12.72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2892.00

89.21

10.79

69.02

12.17

173.00

88.73

11.27

081303T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2924.00

85.50

14.50

72.06

7.15

173.00

73.12

15.32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2900.00

90.90

9.10

68.83

12.97

173.00

90.46

9.54

081205T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2720.00

87.06

12.94

64.34

10.96

173.00

63.01

12.72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2772.00

84.42

15.58

65.58

14.79

173.00

84.39

15.61

081201

测绘工程

2792.00

86.10

13.90

64.36

15.58

173.00

85.98

14.02

0811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2724.00

87.08

12.92

70.63

8.22

173.00

87.28

12.72

081010T

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

2768.00

86.13

13.87

65.61

12.43

173.00

67.63

13.87

081008T

智能建造

2780.00

89.93

10.07

71.65

8.78

173.00

89.88

10.12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2732.00

80.38

19.62

73.35

9.08

173.00

63.29

19.36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732.00

87.12

12.88

69.69

10.40

173.00

85.55

14.45

081001

土木工程

2832.00

89.55

10.45

74.58

6.21

176.00

89.49

10.51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768.00

84.97

15.03

60.12

18.50

173.00

83.82

15.03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788.00

87.37

12.63

69.30

11.19

173.00

87.28

12.72

080903

网络工程

2780.00

87.34

12.66

68.99

11.44

173.00

87.28

12.72

080902

软件工程

2780.00

87.34

12.66

69.78

11.22

173.00

87.28

12.72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780.00

87.34

12.66

69.64

10.79

173.00

87.28

12.72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2812.00

87.48

12.52

69.70

11.52

173.00

87.28

12.72

080801

自动化

2796.00

87.41

12.59

69.46

11.09

173.00

87.28

12.72

080717T

人工智能

2780.00

87.34

12.66

69.71

10.72

173.00

87.28

12.72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804.00

87.45

12.55

71.61

8.99

173.00

87.28

12.72

080703

通信工程

2820.00

87.52

12.48

71.63

9.08

173.00

87.28

12.72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2828.00

87.55

12.45

70.30

10.47

173.00

87.28

12.72

080410T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2848.00

87.64

12.36

67.91

19.17

173.00

87.28

12.72

08040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2943.00

87.77

12.23

71.73

14.14

173.00

87.28

12.72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2832.00

87.57

12.43

71.33

13.42

173.00

87.28

12.72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2912.00

87.91

12.09

73.63

10.99

173.00

87.28

12.72

080404

冶金工程

2924.00

87.96

12.04

73.53

11.70

173.00

87.28

12.72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2876.00

89.01

10.99

71.80

12.34

176.50

88.81

11.19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2860.00

87.69

12.31

65.94

13.36

173.00

80.92

12.72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2788.00

87.37

12.63

70.80

8.54

173.00

87.28

12.72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806.00

87.46

12.54

71.74

8.59

173.00

87.28

12.72

071202

应用统计学

2772.00

87.30

12.70

72.87

8.08

173.00

87.28

12.72

070902

地球化学

2872.00

87.74

12.26

67.48

14.14

173.00

87.28

12.72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2772.00

87.30

12.70

65.87

14.50

173.00

87.28

12.72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812.00

87.48

12.52

69.20

10.31

173.00

87.28

12.72

070302

应用化学

2932.00

86.90

13.10

64.39

15.42

173.00

86.13

13.87

070202

应用物理学

2772.00

87.30

12.70

71.57

9.96

173.00

87.28

12.72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2772.00

87.30

12.70

74.75

7.94

173.00

87.28

12.72

050304

传播学

2612.00

86.52

13.48

65.54

14.85

163.00

86.50

13.50

050303

广告学

2612.00

86.52

13.48

65.54

14.85

163.00

86.50

13.50

050207

日语

2612.00

86.52

13.48

77.79

2.60

163.00

86.50

13.50

050201

英语

2612.00

81.62

18.38

77.49

2.91

163.00

81.60

18.40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2560.00

86.25

13.75

78.13

1.88

160.00

86.25

13.75

030302

社会工作

2632.00

86.63

13.37

73.56

5.78

163.00

86.50

13.50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2612.00

86.52

13.48

74.12

5.67

163.00

86.50

13.50

全校校均

/

2769.12

86.78

13.22

69.59

11.29

171.22

85.05

13.40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95.05%,各专业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参见附表3

 

18.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12.00%

 

19. 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及其使用情况参见附表5

 

20.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96.46%,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见附表7

附表7  分专业本科生毕业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班人数

毕业人数

毕业率(%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22

117

95.90

030302

社会工作

69

66

95.65

050201

英语

226

221

97.79

050207

日语

92

91

98.91

050303

广告学

99

96

96.97

050304

传播学

95

94

98.95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88

87

98.86

070202

应用物理学

86

81

94.19

070302

应用化学

77

74

96.10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58

58

100.00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131

126

96.18

070902

地球化学

23

21

91.30

071202

应用统计学

90

86

95.56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8

97

98.98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23

120

97.56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218

218

100.00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40

38

95.00

080404

冶金工程

82

73

89.02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44

43

97.73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85

83

97.65

08040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80

74

92.50

080410T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74

67

90.5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21

111

91.74

080703

通信工程

125

118

94.40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81

79

97.53

080717T

人工智能

71

67

94.37

080801

自动化

155

147

94.84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0

118

98.33

080902

软件工程

120

120

100.00

080903

网络工程

77

67

87.01

080905

物联网工程

72

66

91.67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25

225

100.00

081001

土木工程

441

419

95.01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08

104

96.30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189

189

100.00

0811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87

84

96.55

081201

测绘工程

102

96

94.12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86

84

97.67

081205T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90

90

100.0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43

136

95.10

081303T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150

150

100.00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81

75

92.59

081401

地质工程

69

66

95.65

081402

勘查技术与工程

89

89

100.00

081403K

资源勘查工程

73

72

98.63

081404T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67

59

88.06

082502

环境工程

99

94

94.95

082801

建筑学

38

37

97.37

082802

城乡规划

38

35

92.11

082803

风景园林

110

105

95.45

083001

生物工程

73

70

95.89

120103

工程管理

73

68

93.15

120104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59

55

93.22

120105

工程造价

302

302

100.00

120201K

工商管理

77

76

98.70

120202

市场营销

76

72

94.74

120203K

会计学

133

126

94.74

120204

财务管理

167

167

100.00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84

84

100.00

120402

行政管理

91

85

93.41

120601

物流管理

80

80

100.00

120801

电子商务

101

99

98.02

120901K

旅游管理

128

122

95.31

120902

酒店管理

31

27

87.10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171

171

100.00

130310

动画

71

65

91.5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66

65

98.48

130503

环境设计

98

91

92.86

130504

产品设计

107

103

96.26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53

48

90.57

130507

工艺美术

53

47

88.68

130511T

新媒体艺术

61

61

100.00

全校整体

/

7482

7217

96.46

 

 

21.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99.29%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见附表8

附表8  分专业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获得学位人数

学位授予率(%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7

117

100.00

030302

社会工作

66

66

100.00

050201

英语

221

221

100.00

050207

日语

91

91

100.00

050303

广告学

96

96

100.00

050304

传播学

94

94

100.00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87

87

100.00

070202

应用物理学

81

81

100.00

070302

应用化学

74

74

100.00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58

58

100.00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126

126

100.00

070902

地球化学

21

21

100.00

071202

应用统计学

86

86

100.00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7

97

100.00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20

120

100.00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218

207

94.95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8

38

100.00

080404

冶金工程

73

73

100.00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43

43

100.00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83

83

100.00

08040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74

74

100.00

080410T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67

67

100.00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11

111

100.00

080703

通信工程

118

118

100.00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79

79

100.00

080717T

人工智能

67

67

100.00

080801

自动化

147

147

100.00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8

118

100.00

080902

软件工程

120

120

100.00

080903

网络工程

67

67

100.00

080905

物联网工程

66

66

100.00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25

217

96.44

081001

土木工程

419

419

100.00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04

104

100.00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189

181

95.77

0811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84

84

100.00

081201

测绘工程

96

96

100.00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84

84

100.00

081205T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90

90

100.00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36

136

100.00

081303T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150

141

94.00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75

75

100.00

081401

地质工程

66

66

100.00

081402

勘查技术与工程

89

89

100.00

081403K

资源勘查工程

72

72

100.00

081404T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59

59

100.00

082502

环境工程

94

94

100.00

082801

建筑学

37

37

100.00

082802

城乡规划

35

35

100.00

082803

风景园林

105

105

100.00

083001

生物工程

70

70

100.00

120103

工程管理

68

68

100.00

120104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55

55

100.00

120105

工程造价

302

297

98.34

120201K

工商管理

76

76

100.00

120202

市场营销

72

72

100.00

120203K

会计学

126

126

100.00

120204

财务管理

167

161

96.41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84

84

100.00

120402

行政管理

85

85

100.00

120601

物流管理

80

80

100.00

120801

电子商务

99

99

100.00

120901K

旅游管理

122

122

100.00

120902

酒店管理

27

27

100.00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171

168

98.25

130310

动画

65

65

100.0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65

65

100.00

130503

环境设计

91

91

100.00

130504

产品设计

103

103

100.00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48

48

100.00

130507

工艺美术

47

47

100.00

130511T

新媒体艺术

61

60

98.36

全校整体

/

7217

7166

99.29

 

22.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0.34%,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见附表9

附表9 分专业毕业生去向落实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去向落实人数

去向落实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7

106

90.60

030302

社会工作

66

64

96.97

050201

英语

221

200

90.50

050207

日语

91

79

86.81

050303

广告学

96

87

90.63

050304

传播学

94

78

82.98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87

80

91.95

070202

应用物理学

81

78

96.30

070302

应用化学

74

66

89.19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58

47

81.03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126

123

97.62

070902

地球化学

21

21

100.00

071202

应用统计学

86

72

83.72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7

89

91.75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120

115

95.83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218

195

89.45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38

34

89.47

080404

冶金工程

73

71

97.26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43

42

97.67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83

80

96.39

08040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74

74

100.00

080410T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67

62

92.5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111

95

85.59

080703

通信工程

118

101

85.59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79

71

89.87

080717T

人工智能

67

60

89.55

080801

自动化

147

129

87.76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8

104

88.14

080902

软件工程

120

115

95.83

080903

网络工程

67

63

94.03

080905

物联网工程

66

52

78.79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225

199

88.44

081001

土木工程

419

402

95.94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04

97

93.27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189

171

90.48

0811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84

79

94.05

081201

测绘工程

96

88

91.67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84

75

89.29

081205T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90

83

92.22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136

128

94.12

081303T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150

134

89.33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75

68

90.67

081401

地质工程

66

59

89.39

081402

勘查技术与工程

89

83

93.26

081403K

资源勘查工程

72

68

94.44

081404T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59

54

91.53

082502

环境工程

94

80

85.11

082801

建筑学

37

31

83.78

082802

城乡规划

35

30

85.71

082803

风景园林

105

99

94.29

083001

生物工程

70

63

90.00

120103

工程管理

68

61

89.71

120104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55

50

90.91

120105

工程造价

302

255

84.44

120201K

工商管理

76

60

78.95

120202

市场营销

72

60

83.33

120203K

会计学

126

116

92.06

120204

财务管理

167

151

90.42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84

81

96.43

120402

行政管理

85

81

95.29

120601

物流管理

80

69

86.25

120801

电子商务

99

81

81.82

120901K

旅游管理

122

111

90.98

120902

酒店管理

27

26

96.30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171

143

83.63

130310

动画

65

52

80.0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65

58

89.23

130503

环境设计

91

82

90.11

130504

产品设计

103

96

93.20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48

45

93.75

130507

工艺美术

47

46

97.87

130511T

新媒体艺术

61

52

85.25

全校整体

/

7217

6520

90.34

 

23. 体质测试达标率90.80%,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见附表10

附表10  分专业体质测试合格率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参与测试人数

测试合格人数

合格率(%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416

404

97.12

030302

社会工作

224

216

96.43

050201

英语

755

717

94.97

050207

日语

241

232

96.27

050303

广告学

318

309

97.17

050304

传播学

285

265

92.98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303

286

94.39

070202

应用物理学

279

256

91.76

070302

应用化学

277

256

92.42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199

190

95.48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371

356

95.96

070902

地球化学

121

117

96.69

071202

应用统计学

326

316

96.93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29

395

92.07

080204

机械电子工程

327

309

94.50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369

261

70.73

08040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45

139

95.86

080404

冶金工程

257

244

94.94

080405

金属材料工程

201

185

92.04

080406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319

292

91.54

08040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319

300

94.04

080410T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

185

176

95.14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408

377

92.40

080703

通信工程

390

371

95.13

08070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99

280

93.65

080717T

人工智能

258

233

90.31

080801

自动化

434

411

94.70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202

185

91.58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417

386

92.57

080902

软件工程

390

366

93.85

080903

网络工程

265

247

93.21

080905

物联网工程

241

222

92.12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337

246

73.00

081001

土木工程

1434

1339

93.38

0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401

371

92.52

0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351

242

68.95

081008T

智能建造

119

109

91.60

081010T

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

78

66

84.62

081102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295

278

94.24

081201

测绘工程

379

349

92.08

081202

遥感科学与技术

323

306

94.74

081205T

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292

206

70.55

081301

化学工程与工艺

545

514

94.31

081303T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299

177

59.20

081304T

能源化学工程

280

269

96.07

081401

地质工程

251

231

92.03

081402

勘查技术与工程

316

298

94.30

081403K

资源勘查工程

284

265

93.31

081404T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251

226

90.04

082502

环境工程

394

372

94.42

082801

建筑学

105

99

94.29

082802

城乡规划

130

122

93.85

082803

风景园林

325

307

94.46

083001

生物工程

289

268

92.73

120103

工程管理

255

233

91.37

120104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151

142

94.04

120105

工程造价

363

198

54.55

120201K

工商管理

288

274

95.14

120202

市场营销

242

224

92.56

120203K

会计学

468

454

97.01

120204

财务管理

266

177

66.54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321

308

95.95

120402

行政管理

303

294

97.03

120601

物流管理

266

256

96.24

120801

电子商务

386

363

94.04

120901K

旅游管理

368

352

95.65

120902

酒店管理

81

75

92.59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245

174

71.02

130310

动画

199

180

90.45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171

162

94.74

130503

环境设计

318

294

92.45

130504

产品设计

284

272

95.77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158

147

93.04

130507

工艺美术

182

170

93.41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54

46

85.19

130511T

新媒体艺术

164

114

69.51

130513TK

珠宝首饰设计与工艺

84

77

91.67

全校整体

/

23075

20953

90.8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个案分析

桂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1994年在广西率先创办,1995年开始本科招生。自2015年起按材料类招生,第一学年结束后开展专业分流培养,目前每年分流至本专业的学生约80人,现有在校本科生267人(不包括未分流的大一学生),目前已培养本科毕业生1500多人。学科2002年获得材料学硕士点,2005年新增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点,2006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目前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博士生10余人。本专业2006年入选广西“首批优质专业”,2011年入选广西“优势特色本科专业”,2020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显著上升。

本专业立足广西、面向华南、辐射东盟,培养适应国家、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解决高分子材料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意识、环境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及应用,特别是在塑料、橡胶、复合材料加工及应用等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检测、技术服务、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区内外知名研究院所、制造业、电子信息、机械加工及汽车等行业继续深造或就业。

本专业自设立以来,历经多次优化和调整,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以高分子材料改性、加工技术为基础,围绕广西天然高分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绿色、高性能聚合物材料领域凸显特色。教师队伍中博士比例达到91.3%60%以上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承担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项目8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8项、广西教学成果奖4项,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广西精品课程各1门,学生就业率近三年保持在98%以上;本专业学生考研率高,2021届考研录取率达到38%2022届考研录取率达到51.5%,位居全校第一。本专业为国内高分子材料行业特别是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生源情况

本专业近三年每年招收2个班,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67人,其中广西生源占总学生数82%左右专业在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以材料大类进行招生,并以区内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录取近三年新生入学入学报到率均达到90%以上。学院按照相关专业分流的实施意见,对材料大类学生在第一、第二学期按照材料大类专业培养,第二学期结束之前进行专业分流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向填写4个专业志愿并依次排序,分流到目标专业。与学院其他专业相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分流过程中吸引优秀生源的优势比较明显。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部分学生出于升学方面考虑,优先选择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因为相对于其他工科专业学生,该专业学生考研时可以选择理学也可以选择工学;二是经常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做职业规划讲座、专业教师做科研报告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专业吸引力;三是分流前组织学生到教师工作室和学院宣传栏参观以及组织辅导员进行专业就业和职业前景讲解,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分流选择;四是通过本专业资深教授为学生介绍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所学课程、考研录取情况、就业情况,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

二)师资情况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过硬、认真负责、关心学生、团结友爱、富有情怀的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3人,生师比11.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占教师总数的91.3%;正高级职称教师13人,占56.5%;副高级职称教师7人,占30.4%45岁以下教师20人,占87.0%;具有出国经历的教师有10人,占43.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师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

结构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年龄结构

内容

正高

副高

中级

无职称

博士

硕士

学士

≤35

36-45

≥45

数量

13

7

1

2

21

2

0

5

15

3

比例 %

56.5

30.4

4.3

8.7

91.3

8.7

0.00

21.7

65.21

13.04

二、基本教学条件

(一)专业实验室条件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围绕国家新材料发展战略需求,依托广西光电材料与器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11个省级科研平台材料实验中心,拥有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加工等多个专业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以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为目的,并且支持大学生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经过多年的建设,专业教学实验设备配置丰富,教学效果良好,使用效率高,完全满足本中心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现有可用仪器设备共计5047/套,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设备158台套,设备总值近1.2亿元,在相关专任教师的精心管理及维护下,目前设备完好率达96%。同时本专业还拥有正版Materials StudioVASPChemofficeOrigin、中望CAD材料学相关软件,充分保障了本科生的基础教学、素质拓展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

(二)专业实习基地情况

专业和中科炼化(广东)有限公司、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雄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区内外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多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践平台,提供真实的工程问题供学生研究让学生获得契合国家、地方、企业发展需求的科学教育。并不断优化现有企业教师制度,力求建立高水平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引导和鼓励高分子行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制、课程建设和教学案例编写,发挥企业教师实践优势进行实验教学,用行业标准检验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借助企业研发项目和生产实例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发挥企业实景、实操、实地的优势,获得一批高质量的工程案例集,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不断建立和优化相关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引导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和相关企业与行业单位合作,不定时举办相关高分子学科竞赛,优化以赛促教赛考合一等新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目前已经和24家行业领先企业新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或共建实习基地(见表2,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为华南地区高分子和相关材料行业发展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持。

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

序号

合作企业

地点

建立时间

主要实习实践内容

1

东莞小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东莞

2020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2

佛山金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2021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3

广东鼎立森新材料有限公司实习

广东中山

2019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4

广西华锑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2023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5

广西科力尔塑胶管业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桂林

2020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6

广西梧州五一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广西梧州

2019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7

广西新桂轮橡胶有限公司

广西桂林

2023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8

广西新三达橡胶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柳州

2023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9

广西雄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2021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10

广西银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桂林

2022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11

桂林恒保健康防护有限公司

广西桂林

2023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12

桂林裕天新材料有限公司

广西桂林

2023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13

惠州市安品新材料有限公司

广东惠州

2021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14

南宁科天水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南宁

2020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15

南宁珀源化工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广西南宁

2019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16

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滨州

2023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17

深圳得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2020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18

台州富岭塑胶有限公司

浙江台州

2021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19

永福龙腾木业有限公司

广西桂林

2021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20

中科炼化(广东)有限公司

广东湛江

2022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21

桂林市和鑫防水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广西桂林

2024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22

上海瑞皇管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2024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23

广西创跃化工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2024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24

苏州优矿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024

教学实习、毕业实习

(三)信息资源情况

专业依托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专业相关资料资源,包括和本专业相关的图书、期刊杂志、资料有近10万种(册)以上。同时学校购买了丰富的数字化学术期刊数据库,包括Web of ScienceACS(美国化学学会)、RCS(英国皇家化学学会)、WileySpringerElsevier等数据库,极大方便了教师和学生查询学科相关的资料。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国家新工科建设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思政铸魂、产教融合、创新驱动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围绕广西丰富的天然高分子资源,以高分子材料改性、加工技术为核心,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在绿色、高性能聚合物材料领域具有显著特色,能够服务广西乃至全国高分子材料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专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二)人才培养特点

1. 培养目标定位科学,契合工程认证教育理念。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及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基本知识及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及应用等工作的能力,具有家国情怀、高度社会责任感、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精神、环境保护意识,基础理论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塑料、橡胶、复合材料加工及应用等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检测、技术服务、科学研究等工作。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经过5年的实践锻炼,能够具备解决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并达到如下预期目标:

培养目标1(专业能力):熟练应用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能对高分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培养目标2(职业定位):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高分子材料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达到工程师水平;

培养目标3(人文素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遵守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法律、安全和环保等意识,能够积极服务国家与社会;

培养目标4(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具备从事高分子材料领域生产经营与组织管理能力;

培养目标5(自我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完善能力,并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可见,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学校办学宗旨,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体现专创融合。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可衡量、可达成,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

 

2. 构建“二联三融四制”的系统化育人新体系。

“互联网+”为载体,利用校企和校校联合共建服务于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二联”平台,利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的“三融”理念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构建结合导师制、项目制、竞赛制和评价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制”机制,从而构筑了“二联三融四制”的系统化育人新体系。该体系充分考虑学生、教师、企业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发展诉求,采取全方位、多维度、开放性和体系化设计,成功实现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相关教学成果《塑理念、重实践、建机制、促提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获得2021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 “二联三融四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不断优化校企、校校“二联”共建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通过校企联合和校校联合“二联”,完成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从而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以及一个高素质的复合型/双师型创新创业教学团队。该平台对学生免费开放,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软硬件支持,让学生获得契合国家、地方、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培养教育。

2. 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专创融合“三融”理念应用于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化设计和多维度改革

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专创融合等“三融”应用于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化设计,并以此开展包括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学生科研指导、应用研究型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等方面的多维度改革。利用科教团队和校校联合实现科教融合,让学生沉浸式接受真实科研项目训练;利用案例教学和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让学生沉浸式接受真实工程项目训练;结合系统化专业课程教学和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专创融合,并大力推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同向同行,“三融”共举,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升。

3. 坚持推行导师制、项目制、竞赛制、评价制“四制”,多渠道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四制”构建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示意图

 

如图2所示,首先实现“导师制”培养100%覆盖,所有本科生大二开始进入导师课题组,导师团队通过应用研究型课程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渠道,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现科研反哺教学,让学生沉浸式接受真实科研项目训练,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双创活动,并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或就业提供资源,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坚定科研报国理想信念,做出正确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

其次,在各教学环节中,以“项目制”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资源引入课堂,实现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教学案例或企业/校内导师共同授课;同时让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过程参与对企业生产实践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让企业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获得实在的价值,另一方面让学生沉浸式获得真实工程项目训练,更好适应企业或科研团队对创新实践方面能力的要求。

再次,通过将“竞赛制”融入本科生科研、理论课程和实验实习实践相关教学环节,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通过参与竞赛,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制”,在多维度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有效质量监控和数据分析,并根据相关评价结果完成对创新创业教育各环节的持续改进,进而不断提高本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四)课程与教材建设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以国家级、区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组成多个跨专业教学团队,并将企业资源引入课堂,实现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教学案例或企业/校内导师共同授课,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其中《涂料工艺学获评2020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此外,专业还积极开展《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课程的思政教育建设,其中《高分子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教改项目获得2022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改革工程项目立项。

在教材选用方面,本专业优先选用国家级、省级以上获奖的高分子和相关材料类类教材,或近三年出版的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以及教育部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在教材编写上,本专业教材建设立足于创新型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注重将教师自身特色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引入教材,出版了《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实验》等实验教材。

(五)实践教学建设

专业和中科炼化(广东)有限公司、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雄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区内外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24个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训机会。专业和相关企业指导团队合作,指导学生了解各种高分子材料的选材依据和选材流程、高分子产品的制备过程及设备、高分子产品性能的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高分子产品加工全过程和设备工艺,以拓宽专业知识面。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前期所学的知识,学会对实习企业现存的技术问题和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必要的实际生产知识。

此外,我们在近年的实习实践教学中,逐步构建特色实习实践思政教学体系.一方面通过优化实习大纲和指导书,在多个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内容。同时,在实习报告及其撰写要求中,设置相关思政模块,引导学生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下,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思政知识点。另一方面通过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的配合,有效对学生开展思想理论、政治信仰和道德品格的实践转化。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教官通过和校内教学团队配合,对学生进行精心引导,让学生通过参观、跟岗和顶岗实习,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深入体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和环保的重要讲话精神。而公司总经办和和校内教学团队配合,精心选择区内外具有革命历史的实习地点,结合红色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教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并通过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单位党建和团建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相关企业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基。

(六)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依据工程认证相关标准,不断加强教学队伍的专业化和国际化建设,持续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高水平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组建和完善以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为骨干,融理论教师、实验教师和企业/产业教师于一体的教学团队。按照“以人为本、优化结构、按需设岗、高效精干”原则,制定“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岗位聘任办法,鼓励和支持具有企业/产业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专业师资队伍,实行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头衔的聘任政策。加强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引导全体教师不断更新拓展知识结构,夯实教学理论基础,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积极改革创新。支持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的博、硕士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并推动教师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提升教学工程实践能力和相关教学成果的应用性。

年来,专业教师积极开展《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新增教改项目8项,发表教改论文16篇。教师指导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10项,其中2项获得了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竞赛)铜奖。党员教师还获得桂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第十六届“十佳青年授课优秀教师”、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第四届“课程思政”说课比赛三等奖等奖项共8人次科研方面,近年专业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24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4篇(SCI一区TOP及一区论文36篇,二区TOP及二区论文72篇),EI收录论文13篇。申请专利123件,授权专利65件。获批国家级纵向项目18项,自治区级纵向项目35项,项目合同经费2319万元;获批企业委托项目20项,项目合同经费345万元。

四、人才培养质量情况

(一)就业方面

根据第三方机构麦可思“桂林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数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适应性大于90%,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专业持续挖掘生岗对接创新点,搭建多维联动平台,通过分类指导、价值引领,鼓励和支持优秀毕业生到生产一线建功立业。近年来,专业毕业生年均就业率均接近100%60%左右的学生到高分子材料相关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工艺控制、检测分析及生产管理等工作,多数毕业生工作5年后成长为生产和研发部门的技术核心力量。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单位能很好融入企业文化中,并成为企业管理层、业务骨干和技术标兵,深受用人单位好评。金发科技、中科(广东)炼化、山东京博、广西华锑、南宁珀源、广东鼎立森等大型企业与本单位保持长期的产学研实习就业合作,每年都来我校召开专场人才招聘会。用人单位对材料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继续学习和服务、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强,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强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有较好的担当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学生获奖方面

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推行“以研促本、以赛促学”的思政教学策略,通过举办“聆听学长讲述,引导科研兴趣”活动,以研究生学术成果介绍为主要内容的讲座活动,服务、丰富本科学生的课余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信心,形成正确的育人导向机制。同时,坚持实现“导师制”培养100%覆盖,所有本科学生在大二开始进入导师课题组,以科教团队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和师资资源为后盾,沉浸式接受真实科研项目训练,并在相关导师团队指导下,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大学生科技活动。同时,导师团队能为毕业生继续升学深造或就业提供资源,让学生在大幅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同时,能进一步明确人生目标,坚定科研报国理想信念,做出正确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为未来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本专业2021届、2022届本科生的考研录取率屡创新高,分别达到39%50.5%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为100%,获批国家和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6项,发表本科生一作论文17篇,申请本科生发明专利12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国家级铜奖4项,广西金奖15银奖29铜奖16部分奖励见下表:

3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竞赛代表性成果一览表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等级

授奖部门

2018-2022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国家级:铜奖4

教育部

2018-2022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

省部级:金奖15

银奖29铜奖16

广西教育厅

2020-2022

“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国家级:铜奖2

优秀奖1

共青团中央

2023

首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虚拟仿真大赛

国家级:一等奖1

二等奖2三等奖1

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9

首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

国家级:一等奖1

三等奖2

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22

“创青春”中国青年碳中和创新创业大赛

国家级:银奖1

华南赛区:金奖1

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

2018

“创青春”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

国家级:铜奖1

教育部

2018

"创青春"启迪控股广西大学生创业大赛

省部级:金奖1

银奖1

广西教育厅

2020-2022

“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竞赛

省部级:金奖1银奖1铜奖2

广西教育厅

2019-2021

“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

省部级:三等奖2

广西教育厅

2019-2021

全国大学生材料设计邀请赛(MDC

国家级:三等奖3

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

2019

第一届广西大学生材料绿色循环再利用设计大赛

省部级:一等奖2

二等奖2三等奖3

广西教育厅

2020

2020促进金砖工业创新合作大赛

国家级:一等奖1

省部级:铜奖2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

2021

第七届移动互联创新大赛广西选拔赛

省部级:铜奖2

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组委会

2019

增材制造行业首届“西部3D打印创意设计大赛”

省部级:一等奖2

西部增材制造产业联盟

五、专业优势与特色

本专业自设立以来,历经多次优化和调整,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以高分子材料改性、加工技术为基础,围绕广西天然高分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绿色、高性能聚合物材料领域凸显特色。在教学改革方面,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指引下,以互联网+”为载体,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与材料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融合,成功设计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二联三融四制材料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1)实现校企、校校二联共建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实现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2)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专创融合三融理念应用于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化设计和多维度改革;(3)坚持推行导师制、项目制、竞赛制、评价制四制举措,多渠道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一)专业教学资源整合性有待加强,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主要表现:目前虽然已经初步完成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建立相关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但相关教学资源建设的开放性不够,使用效率不高,企业实践相关教学资源偏少。部分校企合作机制健全深入,人才培养与企业、地方实际需求还存在脱节。部分学生创新创业视野不够开阔,意识不强,实践能力不足,不能很好适应企业或科研团队对创新创业实践方面能力的要求。

改革方向:进一步利用科教团队实现深度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优化现有企业教师制度,建立高水平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引导和鼓励有色金属行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制、课程建设和教学案例编写,发挥企业教师实践优势进行实验教学,用行业标准检验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借助企业研发项目和生产实例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发挥企业实景、实操、实地的优势,获得一批高质量的工程案例集,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设立相关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引导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高水平教学成果偏少,孵化力度不足。

主要表现:专业目前高水平教学成果偏少,近年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一门,出版教材一部,虽然很多教师在各自教学领域已经取得些许突破,但缺少孵化、拔高和总结,难以形成系统化、有特色、有点的高水平教学成果群。

改革方向:努力构建特色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教学成果培育体系,形成效果显著、受益面广、具有国际视野、广西特色和良好示范辐射效应的教学成果群。持续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成果的科研和创新性支撑,并通过国内外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不断引入兄弟院校和国外单位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本专业教学成果的竞争力。鼓励教师和相关学生利用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竞赛、展会等多种渠道,展示和交流相关教学成果。不断优化教学成果培育和奖励机制,对优秀教学成果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

 

、专业建设规划

本专业目标为:建设成为国内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的一流本科专业专业将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在原有建设成果基础上,持续改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确保教育质量与国际接轨。

(一)专业特色与集群发展

前瞻规划,对标卓越:依据新工科建设要求,紧密参照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及国家教学质量基准,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新工科理念,推动教学改革项目,争取在教育创新上取得突破,并积极申报教学成果奖项。

科教融合,创新驱动:利用学科创新平台,促进教育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专业设置的现代化转型,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集群。

(二)实验实训与教学平台升级

协同共建,实践引领:持续优化“校--研”联动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开发贯穿学年的实践能力培养案例集,提升实验教学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虚拟仿真,技术赋能不断引入虚拟仿真和在线技术,解决传统实验教学的局限,实施高效、低成本的实践教学,同时保持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 教师队伍与能力提升

师徒传承,实战锤炼:坚持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通过师徒结对、工程实践参与等方式,强化青年教师的工程素养和教学能力。

国际视野,学术交流:坚持鼓励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专业培训及学术研究,提供资金支持,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和学术水平的提升。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紧跟趋势,课程革新: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增设新兴领域课程,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混合教学,技术融合: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新建若干个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展

学科交叉,国际视野: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开设新的跨学科课程,鼓励跨学科研究与合作,拓宽国际交流渠道,提升学生竞争力。

海外交流,合作共赢:通过国际会议、交换生项目、国际实习等多种途径,增进师生对国际高分子材料领域最新动态的了解,促进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提升专业的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述,本专业将围绕“特色发展、实践教学、师资强化、课程创新、国际合作”五大核心战略,不断探索与实践,力求在广西乃至全国范围内树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标杆,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个案分析

桂林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办学定位,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服务泛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辐射全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专业自1998年起开始本科招生,2008年以应用型本科招生,2011年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开始招生2015年实施电子信息大类招生,2018年进入广西一本招生,获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授权点。《电路分析基础》、《印制电路板小型工业化制备》获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生源情况

本专业现有在校本科490人。2024年,电子信息大类(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近三年广西按本科第一批次招生;2022年开始在广西、河南、宁夏、安徽、甘肃5个省份按本科第一批次招生。近三年第一志愿录取率均高于97%,且录取(平均)分数均高于当地本科二批分数线。近三年电信类专业在省外各地录取平均分有7个以上省份高出本科一批分数线。

(二)师资情况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1人,生师比为14.64:1。专任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46-556人(28.6%)、36-4513人(61.9%);其中正高、副高、中级职称教师都为7(33.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47.6%),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19人(90.5%),专职教师中接受过本类专业教育的教师16人,占比76.2%;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总体情况见表1.1

1.1 专业专职教师队伍情况统计表

职称

专任教师年龄分布

博士

硕士

外校

学缘

35岁以下

36-45

46-55

55岁以上

合计

正高

0

2

3

2

7

5

2

4

副高

0

5

2

0

7

3

4

7

中级

0

6

1

0

7

3

4

7

合计

0

13

6

2

21

11

10

19

百分比

0

61.9%

28.6%

9.5%

100%

52.4%

47.6%

90.5%

本专业教师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釜山大学(韩国)等国内外院校获得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在211985大学获得过学历的教师有15人,占比71.4%。所学专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获得机械电子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相关专业学历。

二、基本教学条件

(一)专业实验室条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主要依托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信息与控制实验中心2个实验中心,下设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通信技术、现代电子技术、单片机、传感器等实验室,实验设备与条件可满足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和相关科技竞赛需求。在此基础上,2024年新建了5G通信实验室。目前各实验室和教学中心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7人,实验用房15间,面积近1500平方米,各类仪器设备1600余台(套),设备总价值近1200万元,其中十万元以上的仪器近10台(套)。

(二)专业实习基地情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成校外实习基地14个( 2.1),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均能保证实习时间,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实习效果良好

2.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

序号

合作单位

合作时间

主要实习实践内容

1

桂林广陆数测股份有限公司

2013

生产实习、专业认识实习

2

桂林市电气科学研究所

2013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3

桂林优利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2012

生产实习、专业认识实习

4

桂林市啄木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12

生产实习、专业认识实习

5

桂林众臣堂科技有限公司

2018

毕业实习、研究

6

桂林柚枝科技有限公司

2019

毕业实习、研究

7

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南宁分公司)

2012

生产实习、嵌入式系统设计实习

8

中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15

第二课堂、嵌入式系统设计实习

9

桂林星空建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1

毕业实习、研究

10

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18

毕业实习、研究

11

广西金中软件有限公司

2018

毕业实习、研究

12

广西南宁山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18

毕业实习、研究

13

长城电源技术(广西)有限公司

2022

生产实习

14

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

2024

生产实习

(三)信息资源情况

学校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由屏风校区图书馆和雁山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总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提供阅览座位5000个,检索和服务终端300余台。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包括纸本藏书160万册和电子图书200多万册。近十年来,图书馆不断加大馆藏资源结构调整力度,采购了Web of ScienceRSCACSWileyElsevierSpringerCNKI、读秀知识库等中外文大型数据库,逐步建立起了文、理、工学科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与本专业相关的图书、电子资源详见表2.2和表2.3,涵盖了专业培养所需的基础学科知识和专业学科知识资料,满足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科研的需求。

2.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图书资源概况

类别

图书(/)

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60990/18930

计算机技术

111157/34941

自动化技术

15485/4652

物理

30307/7121

数学

43115/9514

2.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英文电子文献数据库

 

 

中文数据库

读秀知识库、汇雅电子书、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库、博看期刊数据库、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等。

英文数据库

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 (IEL)SD(Elsevier)SpringerWileyTaylor & Francis STEmeraldSCIEJCRESIInCitesProQuestFrontiersASCEEBSCOAGUACSRSC、金图外文电子图书等英文学术文献数据库,还有合享全球专利文献数据库(Incopat)

外语学习库

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金图高校英语资源数据库。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图书(种)

378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期刊(种)

1305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以国内一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学习标杆,分析本专业在教学标准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差距。紧跟学科的发展和前沿,结合广西区域经济,主动对接广西九张名片和14+10”千亿元产业群中的企业,并根据新的变化增开与就业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就业、办学成本和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积极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OBE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做到与时俱进。力争在“十四五”期间,电子信息工程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广西优势特色专业,为申报电子信息工程一级博士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人才培养方案特点

1.人才培养目标明确

以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电子技术理论和信息处理知识,熟悉电子系统设计原理与设计方法,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相应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跟踪本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电子信息行业从事电子设备和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运行、检测安装及管理维护等工作,还可到部队、机关、学校和相关行业从事电子信息技术服务与科学研究工作

2.课程设置全面实用

涵盖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 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电路、工程电磁场、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传感器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测量与仪器等课程,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知识,从硬件到软件,全面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今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3.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将毕业要求落实到课程,实现与行业有效对接。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面向国家“双一流”和“新工科”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重大需求,提出构建多平台协同、本硕贯通的“导师团队化、平台智能化、学生中心化、课程体系新”的“三化一新”人才培养新范式,改革主要包括:

1.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动手动脑全面发展

增设实践课程:加大实验课和课程设计在教学课程安排中的比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锻炼,学生可以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

更新实验设备:及时更新实验设备,确保其实验条件与科技发展同步,使学生能够在先进的实验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为工作实践打下基础

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和实践。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和课程开发,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2.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共设体系:构建课程共设体系,实现企业课程、校园课程、企业实训、项目实训四位一体,保证岗位精准对标培养。同时,构建校内外、课内外、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与终身发展要求。

选用优秀教材:选择与时俱进、内容丰富的优秀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接轨。同时,也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写和修订工作,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完善教学考核制度:构建完善的教学考核制度,加强教学管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加强学习测试、设置奖学金和助学金等方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3.实施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通过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加强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思政教育的融入。通过举办专业导论讲座、职业规划工作坊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与实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丰富课外活动: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外活动,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4.推进产教融合,培养卓越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探索一专业一名企创新实验班产教融合实践路径。通过课程体系重构,设置企业校友讲堂、企业专题课程、企业项目训练和企业项目实战等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与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引进先进的技术资源和设备,共同辅导学生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开展项目式教学改革:实施项目式教学改革,以项目驱动为主线,围绕行业应用场景实施项目开发全过程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课程与教材建设

1.课程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区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实行课程负责人制,组成跨专业教学团队,系统推进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教学+产教融合改革,建设2门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区级一流课程和5门校级思政课程、优质示范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在线课程。其中,《电路分析基础》、《印制电路板小型工业化制备》获区级一流本科课程,《信息科学前沿》获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和《工程电磁场》3门课程获校级课程思政立项。

  1. 教材建设

    在教材选用上,优先选用省级以上获奖的电子信息工程类教材、近三年出版的国家级电子信息工程类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电子信息工程类课程教材、教育部或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电子信息工程类教材。在教材编写上,学院鼓励任课教师组织编写、出版具有本专业特色的适用教材。其中陆绮荣教授主编教材《电子测量技术》发行5版,已发行10万多册,获教育部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称号和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计算机网络》(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08月)和《电子电工技术实验简明教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501月)被十余所高校选用,深受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欢迎。近3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始终立足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继续组织教研室老师编写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系列教材,目前已获得校级规划教材立项3项。教材出版具体情况见下表3所示:

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材出版情况

序号

出版教材名称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主编(或参编)

1

电子测量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08

陆绮荣

2

电子电工技术实验简明教程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5.01

刘效勇

3

压缩感知及光学理论图像信息加密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5.01

刘效勇

4

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开发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3.02

神显豪

5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9.03

王永杰

6

计算机网络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08

董明刚

7

并行计算技术及其应用(第二版)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08

董明刚

8

信号与系统分析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01

肖洪祥

9

电工电子实验与工程实践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7.02

蒋小华

10

STM32嵌入式单片机基础工程实践指导教程

待定

21年校级规划教材

邓健志

11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简明教程

待定

23年校级规划教材

刘效勇

12

智能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待定

24年校级规划教材

黄琳

(五)实践教学建设

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主要围绕综合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习电子电路工程基础实践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实习智能电子装置创新设计制造实习等专业实习教学活动进行定期维护与更新,同时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以及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提供支持。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室基本能满足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教学的要求,实验教学运行良好,实验教学系统开出率达到100%。培养的学生电子信息基础和实验技能扎实,达到了开展实验教学的目的。

为保证本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的工程实践训练,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专业先后与广西区内外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共建了多个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承担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教学任务。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通过岗位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技能实训等实践环节,使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工程意识,有利于毕业生的未来发展。

(六)师资队伍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以来一直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设立的专项资金,引进高层次人才、派送骨干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或教学研讨会等,促使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本专业重视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提升,先后有五名教师获得过校级和区级的教学竞赛奖励,其中易金生老师获2013年桂林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授课教师学校首届课程思政优秀教案,梁贵芹老师、申双琴老师和申庆华老师获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授课竞赛华南赛区三等奖

本专业积极进行教学改革,2023年有《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3门课程获得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立项;2022年邱斌副教授主持的“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获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B类,《OBE 理念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内容改革与实践》获学校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创新创业改革示范课建设”立项。自专业成立以来共出版教材9本,其中陆绮荣教授主编教材《电子测量技术》发行5版,已发行10万多册,获教育部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称号和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另有3本教材计划出版,已获校级规划教材立项。

在科研方面,近三年,本专业教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发表EI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4项。70%的老师具有行业企业从业(或挂职)背景。专业教师师注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承担横向课题,近三年,承担横向课题14项,到位经费212.6万元。此外,专业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202024年,本专业在校学生在各种竞赛中获得奖励13项,其中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竞赛暨(新加坡)全球品牌策划大赛中国地区选拔赛大赛中,本专业老师指导的学生团队分别获中国赛区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获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三等奖1项。

四、人才培养质量情况

本专业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保持了专业建设的持续健康地发展。近4年,本科生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国家级奖项近20项,省部级奖项40余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20多人次,参与大创项目国家级20余项,省部级30余项,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优秀人才。部分获奖情况如表4.1所示。

 

4.1大学生参与国家级竞赛获奖情况(部分)

序号

赛事名称

参赛学生

获奖等级

获奖

时间

1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陆灿好;庞观胜

国家级三等奖

2020

2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大数据挑战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移动应用创新赛、网络技术挑战赛

冯子龙;磨青娴;黄朝东;韦三松

国家级二等奖

2020

3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吕佳雪;颜靖峰

国家级三等奖

2021

4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徐鹏翔;华兴誉

国家级三等奖

2021

5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周北芬;甘麒;姚思言

国家级三等奖

2021

6

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徐鹏翔、任博、李柏超

国家级一等奖

2021

7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王智强

国家级三等奖

2024

8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辛戈利

国家级二等奖

2022

9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专题邀请赛

辛戈利、梁智林、陈金炎

国家级三等奖

2022

10

2022年第一届国际大学生英语词汇挑战赛

史俊韬

国家级二等奖

2022

11

2022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梁智林、刘五八

国家级二等奖

2022

12

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王哲轩

国家级二等奖

2024

13

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文鹏程

国家级三等奖

2023

14

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胡益博、何毓智

国家级三等奖

2023

15

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胡彦龙、姚涛、

吴光睿

国家级三等奖

2023

16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唐钲原

国家级铜奖

2020

17

第十一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

胡益博

国家级二等奖

2024

18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刘文博

区级金奖

2020

19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刘君杨

区级金奖

2019

20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张洪鋮

区级金奖

2019

21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裴焕杰

区级金奖

2020

22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邓广慧

区级金奖

2021

23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唐钲原

区级金奖

2021

24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李宸晖

省级一等奖

2020

25

广西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凤兰金

省级一等奖

2021

26

广西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周北芬;甘麒;姚思言

省级一等奖

2021

27

第十二届蓝桥杯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

刘劲

省级一等奖

2021

28

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

徐鹏翔、任博、李柏超

省级一等奖

2021

29

2022年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梁智林、 刘劲、  金悦婷

省级一等奖

2022

30

2022年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马福琳、马华壮

省级一等奖

2022

31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刘豪

省级一等奖

2023

此外,本专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表4.2所示。

4.2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情况(部分)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负责人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项目级别

1

智能送药四足蜘蛛机器人

创新项目

刘俊杰

邓健志

国家级

2

疲劳检员

创新项目

黄万尧

杨晓斐

国家级

3

沟槽式公共卫生间智能冲水系统开发

创新项目

谢宗钊

肖洪祥

国家级

4

数控高频高效率FSBB变换器

创新项目

曾鸿

陆玉芳,陆绮荣

国家级

5

道路限高架碰撞监测目标跟踪抓拍系统

创新项目

胡彦龙

邓健志

国家级

6

智慧城市垃圾自动分类处理一体化系统

创新项目

史俊韬

刘效勇、卢佩

国家级

7

基于多信息融合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创新项目

程强

神显豪,徐红

国家级

8

基于声音信号的小区智慧监控系统

创新项目

高怡红

刘亚荣,谢晓兰

国家级

9

基于LoRa传输的智慧校园灯杆系统设计

创新项目

陈朝阳

邱斌,徐红

国家级

10

地下管道的全面感知与信号处理

创新项目

刘五八

陆绮荣

国家级

11

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无线光室内定位系统

创新项目

彭靖

邓健志

国家级

12

柿桂缘科技助力柿农柿业新发展

创业项目

陆庆国

 

 

国家级

13

宾阳壮锦——织出活态传承壮乡锦绣

创业项目

梁澜依

神显豪

 

国家级

五、专业优势与特色

(一)学科实力与专业排名领先

桂林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力强劲,在 2024 年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居 89 位,被评为 4级专业,体现了该专业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成果等方面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

(二)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涉及到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自动控制等多个学科领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渗透,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需求。杨小平老师及团队在地质灾害预警和铁路交通故障检测方向立项和完成多个科研项目;邓健志老师及团队在桥梁安全检测和航道安全监测方向立项和完成多个科研项目。

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1.与行业需求对接方面存在不足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行业细分出众多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与电子信息工程密切相关。然而,专业定位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变化的步伐,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新兴行业对人才技能的特殊要求。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可能与实际行业需求脱节,不了解本专业在这些新兴领域中能够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不清楚应该重点掌握哪些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就业市场,比如对于物联网领域所需的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与网络通信协议整合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缺乏明确的规划与引导。

2. 人才引领作用不足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虽有博士16人,包括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屏风学者3人,但如何充分发挥人才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快速发展尚需进一步挖掘。

3.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滞后

虽然多数课程都设置了实验课程和实习环节,但实践教学内容往往缺乏与企业真实项目的紧密结合。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而不是基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设计性、创新性项目。实习方面,由于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且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较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能从事一些简单、边缘性的工作,无法深入参与到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中,难以真正掌握产业所需的实践技能和项目经验,也无法参与到复杂电路系统的设计与调试环节,无法提升在电路原理图绘制、PCB 设计、硬件调试工具使用等方面的专业技能。

(二)改革方向

1.夯实专业特色定位,错位发展在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紧密结合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以电信学科区域化和差别化发展为宗旨,深度定制符合我校电信学科发展规划,积聚办学优势资源,聚焦“高、精、尖、特”的学科专业布局。将“新工科”建设的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的工程教育理念贯彻其中,从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对教学活动和过程进行丰富和优化。同时,对标教育部高等学校电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认证标准(2024),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及毕业要求观测点的对应关系、实验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工程能力培养、专业课程群建设等方面进行完善,近期内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实行专业建设带头人制度组建校内校外电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委员会,优化电信科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组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利用集体备课、示范教学、教学方法研讨等活动,加强团队成员间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和交流,让教授能真正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长期稳定的专业课程教学梯队,为后期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金课的申报和建设奠定基础。

3.新工科背景下双一流建设要求为导向,创建科研与实践并存的创新型本科导师指导团队,实行本科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构建通识-基础-专业-学科前沿四个层面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创新知识结构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融入科研成果,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其与专业教学的相互渗透、相互融通;通过参加企业的电信项目生产和管理,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复合型电信人才的需求。

4.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拓宽电信专业的就业实习渠道,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制定和指导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工程电磁场》《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等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准备申报1-2门一流课程。以行业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依托,结合企业生产项目进行实景、实操、实地教学,并结合电信行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践教学比重,把企业的真实项目、产品设计等作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选题来源,通过生产实习、联合指导、企业专家授课和参与毕业论文答辩等形式开展多方位的协同育人,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产业的认知程度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七、专业建设规划

本专业以国内一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标杆,围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改革。

(一)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在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面,对照相关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改革研究,围绕国家一流专业等建设要求谋划选题、凝练成果并申报教学成果奖,优化方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推动专业升级改造。

(二)实践教学建设

通过 “院校与企业协同、教学与科研协同、实践与生产协同” 构建实践能力培养系列案例,提高实验教学项目质量。借助实验实训基地和双创项目,以虚拟仿真等形式开展传统实验教学中难以实施的内容,节约成本且效果显著。与华为等知名企业校企协同,保障教学内容前沿性与教学质量提升,实现 “教学、产业与科研” 协同发展。

(三)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培养,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与工程项目设计,依托校企教学实践平台建立 “双师型” 队伍,提升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并助其提炼研究方向用于教学。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计划等,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给予经费支助,选派教师出国进修或挂职锻炼,实施学历提升计划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四)课程教学改革

依据培养目标,与华为合作伙伴加强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新的课程体系。开展课程与实践教学改革,将科研成果、前沿技术及企业需求转化为教学案例与内容,课程体系遵循 “点面综合、层次递进” 思路设计。以学科竞赛和华为认证促进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建设,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始终,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考试与学科竞赛,提升学生实践与就业竞争力同时建立跟踪毕业生反馈机制,持续改进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对毕业生质量及教学质量的反馈,努力打造广西区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电信类专业。